評論「Adolescence 混沌少年時」
- 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- 7 hours ago
- 2 min read
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2-4-2025
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
「Adolesence 混沌少年時」在英國揭起熱潮,因為首相也在會議中推介予會者看;後來風氣慢延至歐美和香港,筆者的社交平台上不時看見熱烈討論。剛跟一位英國法證心理學家談過,「拾人牙慧」之餘,也分享作為臨床心理學家評價這套劇集的第三集----即心理學家面見那集。
劇集無異是很好看的,不止戲劇性充足、同時借鑑社會現象、提供多角度思考(如警察、父母的角度),是很成功的戲劇,引發的討論也多,我也從中學到新知識及感受啟發。可是我們也應該記得,這不是記錄片,不以「真實記錄」為目的,裡面很多部份其實都不乎實情。(粉絲們這篇文章不要再看了。)
真正做評估的法證心理學家解說,在現實世界,他們的確需要了解疑犯的犯罪動機及觸發事故,而這些對話也真的會在較後期的面談時才發生,但會做得比戲劇中所見小心謹慎得多,特別劇中牽涉的是年僅十三歲的少年。
戲劇中,心理學家多次以非常尖銳的對話,激發疑犯情緒,特別使用高度對抗性(confrontational)的言語,都是不合乎常理的。特別是當一節評估中,疑犯被激動到這個地步,已出現暴力或失控行為表現(倒飲料),在現實中評估會立即被停止,以保護疑犯及心理學家的安全。
很多人談論的「熱朱古力」與「三文治」象徵意義,同樣地,這被真正的法證心理學家認定為「非常不可能發生」,那與心理學家和疑犯的界限有關。但她表示同意的是,劇中心理學家努力在對話中建立關係、後來刻意坐近疑犯以希望協助對方冷靜下來、以及最後心理學家自己都難過到想哭。
而我作為以治療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臨床心理學家,實在不得不覺得,劇中的心理學家把面談結束得太突然,而且那不是這次的面談結束,而是要和疑犯說再見。
我在看劇的時候都深深感到少年被突然遺棄的難過(他們已經見了5次,而對方還是只有13歲的孩子!),特別是很多時候,犯罪者都有很低落的自尊感和不安全感,需要尋求認可與接納,其暴力行為也和內心深處的這些感受相關,那個完結場面令我不適良久,並反省自己在結束治療時的安排是否洽當。
吳崇欣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Photo credit: HKEJ
Opmerking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