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31-12-2024
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
孩子非常悶悶不樂,覺得攀牆不順利。「媽咪,我覺得好悶呀,我不要玩了。」
我心裡掃瞄了一下:
-他平常不時有很快覺得沮喪要哭的情況,但和同齡孩子相比,沒有特別跨張。
-他之前一直都很喜歡玩攀爬活動,而且覺得挺得心應手,有時還很自豪自己的進步。
-我們一直沒有讓他上其他額外課程,沒有甚麼特訓,就是想他不要失去自我和學習的熱情。
我的總結是,我們沒有給予太多「表現」壓力,而他的確有時太快放棄了。現在,我到底是要再大力鼓勵他多點,還是安慰他讓他休息一下?
爸爸一如以往,非常耐心地鼓勵他,關注他,指出他的進步。這次,他還是很氣餒,又來我身邊撒嬌。
我抱了抱他問:「你覺得很沮喪是嗎?覺得爬不到頂啊。」他輕輕聲說:「爸爸叫我要這樣那樣努力一點,他就是覺得我做得不夠好。」
感知到他當下的需要是被接納,我輕輕說:「爸爸並不是覺得你做得不夠好。他覺得你能夠做得更好,所以鼓勵你再接再厲啊。不過,我們有好日子,也有壞日子吧(We have good days and bad days)。有時候,壞日子就是來了。我們不一定每次都要爬到頂才成,我們只要嘗試和學習就夠。」
然後,我去買咖啡,拿咖啡時不小心倒掉了一點,咖啡師道歉。「不打緊,還是很好喝。」我說。
孩子那天沒有立即精神起來爬過痛快,但就特別黏人,不停要跟我玩很多無聊小遊戲。我知道,他這個年紀仍需要co-regulation,那是他尋求情緒舒緩的方式。
爸爸的鼓勵行動和語言其實一向很到位,只是,人有不同的狀態。有時,我們需要學習容許自己休息,或者接受今天盡了力就是如此,但可以下次繼續。
感知孩子的需要,和練習靜觀其實很相似----都是那一個「時刻」(moment)的事。有時,有些需要是短期而即時的,如果放開非黑即白的想法,就不必否定那些長期有效的做法,而是看見某個時刻的需要,好好回應,就更好地連結了對方。
感知對方,是愛一個人最困難的事。我們都是有限的,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的資源。可是,沒有深刻明白的愛,都可成為「因愛之名」帶來的傷害。
吳崇欣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Photo credit: HKEJ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