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報專欄 : 心之旅 30-04-2024
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
上次談到,根據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教授Tal Ben-Shahar的分類。自尊感可分為「依賴型」(Dependent)、「獨立型」 (Independent)和「無條件型」(Unconditional)。而我們所有人都擁有這三部份的自尊感。
而擁有高度「獨立型」自尊的人,比擁有高度「依賴型」自尊的人更安穩而自由,不容易被打擊。那麼,甚麼是「無條件型」自尊呢?
「無條件型」自尊是一種靈性上的修為。它以他人的福祉為依歸,德蘭修女就是擁有極高「無條件型」自尊的人辦之一。如佛教所說的「隨喜」,為他人的快樂而快樂,為世上的美好事物而快樂,便是在建立「無條件型」自尊。他的重點在於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繫,並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。這其實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其中一種本質。
如果我們培養這種本質,將有助於我們更接納自己,因為我們會更明白人性,更明白人生有時恐懼、焦慮、悲傷等都在所難免,也就更接納自己的自然狀態。
「無條件型」自尊是以「大我」為中心。這類自尊是難以被動搖的,因為與人連結的感受,能為他人的快樂而快樂本身,是立不敗之地的。
要增加「無條件型」自尊,是要去好好生活,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,活出自己。因為「無條件型」自尊來自於自我實現(self-actualization),來自於活得磊落真誠, 只有充份地認識自己的價值觀,且能堅持不懈地追求心中所想,才能慢慢擁有。這和一個人是否成為名人無關,因為成為知名人士所建立的是「依賴型」自尊。
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擁有更高的「無條件型」自尊,以變得更加穩定?我邀請你做以下的想像練習:
想像你進入一個無人認知的世界。你所做的一切,以及關於你這個人,都沒有人會知道。沒有人會知道你有多美好、多慷慨、多漂亮;或是你有多有錢、多有勢力、多聰明,也沒有人知你是否有道德、是否值得他人景仰。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,你會想做甚麼?
邀請你好好沉澱、反思,才回答這個提問。
如果沒有得到任何的讚賞、榮譽、回報,我仍會想做的是甚麼?
你的答案,可能會指出你與這個世界的交薈點…可能你是大自然愛好者,你會好投入地栽種;可能你很有大愛,會想去教書、寫作、或以某種方式為人服務;可能你是藝術家,你會很用心地創作,並把作品送給某些人。
但願你不會忘記這個答案,好好實踐它。
吳崇欣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香港第一個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Photo credit: HKEJ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