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7-09-2024
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
之前寫過自尊感, 今次來寫自信心。自信心是我們對自己的能力、成長潛力和可改變性等的態度。太多家長覺得,自信心就是自我感覺良好,甚至有時,把沾沾自喜、驕傲看成為有自信的表現。
自信心來自於信任自己, 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。
我們可以失敗了,傷心痛哭難過,但不等於我們就沒自信心。家長有時太著重於如何「安慰」孩子, 以極速令孩子破涕為笑為目標,有時會不斷說那些「下次再來,一定會更好」之類的勉勵說話,好像恨不得孩子立即就跨過沮喪失望等情緒,以安慰家長們自己的擔憂:「小小挫折也承受不起,未來怎樣做大事?」
這和家長自己與情緒的關係有關。因為面對自己的孩子哭泣、難過,家長自己也可能會感到難受、煩躁或不安。有時候,是家長為了自己不必感受這些負面的情緒,而說出很多無用的勉勵或氣憤的攻擊,例如「那麼小事也哭那麼慘,真沒用!」。結果,家長不能和孩子面對挫敗時的情緒同在,還不小心教授了「這樣激動是弱者的行為。」。
一個人如果信任自己,會對失敗更處之泰然。因為信任自己下次會更好,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。而家長的激烈回應,過多的勉勵或氣憤攻擊,都是相反的反應。父母口裡說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,可是身體卻很誠實,孩子一失敗了,父母巴不得要立即跨越過難堪,去到「思想正面」、「心情平伏」的境地,孩子的感受就是,「這可不是一點小事啊。」
更平衡的做法,應該是家長自己能更平常心去回應孩子。
慰問孩子:「你好難過啊…」,給予擁抱安慰(抱抱),好奇地探問孩子的想法:「你覺得為甚麼會輸呢?」讓孩子獲得支持停留在一個正常的心情當中(失敗傷心是正常的啊),心情就會自動地過去了,然後和孩子「總結」經驗,以成人的腦袋去為孩子平衡歸因(是完全是你數學差的原因嗎?是因為他人沒有團體精神所以輸波嗎?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因素呢?),協助孩子建立更廣濶的思考模式。如果有需要,這時也可以進入「那我們一起來想想有沒有甚麼可以做,讓我們進步呢?」的成長思維當中。
延伸閱讀文章連結: 自尊感如何建立 - 上
吳崇欣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香港第一個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Photo credit: HKEJ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