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歸因和抗逆力的關係>> 27. 12. 2018

正所謂「知易行難」, 當家長的也一樣很容易犯上「說道理而不能做道理」的毛病。其中一個是, 明明自己很負面、很悲觀, 卻期望孩子比自己樂觀和正面。


想孩子的抗逆力高, 就是想孩子擁有樂觀正面的思想。


「思考正面一點, 下次你更用心便會進步了!」有時候, 家長覺得可以透過「直接努力」來「叫」孩子學會「正面」一點。這想法, 跟一個人在很苦惱的時候, 有人用「別想太多」來安慰你; 或者, 你睡不著覺時, 有人跟你說「放鬆一點」來幫你入睡, 作用也差不多。


其實最好的學習就是, 令自己變得更正面更積極一點。因為, 我們在每天的一言一行當中, 都在透露著我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。除非你想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短暫的, 否則, 「日久見人心」這句話, 放在父子母女關係上面也適用。


其中一個很容易反映一個人的樂觀程度, 就是看一個人如何「解釋」事情, 即是「歸因」。基本上, 歸因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:


永遠的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暫時的

普遍的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特殊的

個人的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非個人的


悲觀的人, 傾向把壞事以「左面」來歸因; 即是「壞事是不變的」(永遠)、而且「壞事總是不斷出現」(普遍的)、「壞事出現是因為我個人問題」(個人的)。


例如說, 小學女生回家很傷心地告訴媽媽:「XX不和我玩......我以後都不要跟她們玩了!」這個想法是「永遠的」, 如果媽媽好奇地問孩子是怎樣想的, 可能得到一些端倪:「她們今天細聲在耳語, 都在說我壞話, 她們取笑我戴眼鏡呀, 她們總是這樣!」


如果小女生把事情看成是「永遠的」, 那麼她就不會再嘗試或給予機會, 和XX交朋友了。


不和一個同學交朋友當然沒甚麼大不了, 但如果事件持續下去呢? 小女生再向家長投訴:「YY今天跟XX講我壞話呀.....人人都不要和我玩。」這就是一個「普遍的」解釋了。被朋友冷待的經驗, 如果重覆地被看成是「永恒不變的」、「普遍地發生」的, 長遠來說, 小女生會不會生出「我是不好的」想法呢? 那小女生會傾向開朗還是畏縮呢?


如果家長能夠在安慰小女生之餘, 也給她一點點指引, 引導她看清楚一點事實, 可能是「XX有時不和我玩, 但有時也會和我玩」(暫時的)、也可能是「YY有時和XX講我壞話, 但也不是人人不會和我玩, ZZ也會和我玩...」(特殊的) 。那麼慢慢地, 小女生就能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有了更有彈性的歸因和想法, 而動輒把挫折或難題個人化, 即以「我是不好的」來解釋的機會便會減低。


當然, 這裡的例子排除了校園欺凌的極端事例, 也不排除小女生也有需要學習的地方, 更不是教家長去「淡化」小女生的煩惱, 而是, 邀請家長好奇地和孩子探討和分析事情, 看清楚「人人都不和我玩」是不是有根據的, 避免孩子生出「我是悶蛋沒人要和我玩」之類的念頭, 我們不想孩子習慣以一種沒根據的、純令自己沮喪的自我對話(self talk)。


現在, 家長們不如想想, 如果一天孩子成績不合格了, 你會怎樣跟孩子說話和歸因? 如果你的蛋糕做壞了, 你會怎樣跟伴侶或孩子解釋? 又或者, 太太/丈夫忘記了做一件重要事情, 你會怎樣反應呢? 你慣性歸因是怎樣的? 女

15 views0 comments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