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很多家長來說, 包括我自己, 給出有效的讚賞, 是需要學習的; 特別是自己小時候很少受到有質素的讚賞的家長們。有效的讚賞, 並不是「好叻呀!」「好利害呀!」「好聰明呀!」這些。
一個很出名的心理學實驗曾把學生隨機分成兩組, 一組做完一個淺易的練習後, 被讚賞「成績很好, 你們一定很聰明。」; 另一組做完同樣的練習後, 就被讚賞「成績很好, 你們一定很努力學習。」; 然後, 再讓兩組同學選擇下一個測驗「今次, 你們想選擇一個好像剛才那個一樣容易的題目嗎? 不過你們已經從剛才的嘗試中學習了很多, 會不會想選擇一個較具挑戰性的題目?」
結果, 大部份第一組學生選擇容易的, 第二組學生, 則有90%選擇較困難的。
為甚麼呢? 研究人員相信, 第一組學生把成績歸因於個人聰明與否, 於是, 預想到挫折到來時, 他們會因而覺得失敗代表自己不聰明, 於是便傾向於逃避挑戰(也就是逃避被指不夠聰明); 第二組學生則相信, 是他們的努力帶來成功, 於是面對挑戰時, 也會更努力去爭取成功。
一般理解, 「聰明」是一個固定的特質 (很少人會預期自己一時被讚聰明一時被批愚蠢是合理的吧?) 相反, 而「努力」是一個可變的特質, 不單止是可以掌控的, 更是代表一個人的成績並不是既定的, 而是可變的, 那是一個「可成長」的思維 (growth mindset)。我覺得, 家長擁有這種思維, 比甚麼都重要。
擁有這種思維的家長, 會自然地處處著眼於「進步」; 因為心裡信信人是能學習會成長的, 於是一看見進步就很自然會感到快樂。看看以下實驗的延續, 你也許會更感受到, 培養孩子有一個成長的思維有多重要。
這兩組學生再接受一個特難的測試, 研究人員刻意給一個比他們高兩年級的測驗, 做完後, 研究人員發現, 第二組被讚賞努力的學生, 比較投入測驗, 並表示那是他們最喜歡的測驗之一; 至於第一組被讚賞聰明的學生, 則顯得 頭喪氣。在刻意製造了這個失敗經驗之後, 研究人員再給兩組學生一個測驗, 這個測驗是和第一次做的那個一樣容易的, 結果發現, 第二組學生的成績進步了30%, 而第一組的, 則退步了20%!
可以看見, 當孩子認同自己的成績是源於聰明時, 是不利於他們面對挫折的, 他們在失敗後的復元力(resilience)會因為這個歸因而受影響; 所以, 家長不必經常把「叻仔」、「醒目」掛在口邊, 以為這樣會令孩子自我形象提升, 相反地, 欣賞孩子付出的努力和進步, 長遠來說, 比評價孩子來得重要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