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6-02-2024
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
在香港做了兩場新書分享會後,心裏仍盤旋着兩個讀者問題。一個是「有什麼練習,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核心需要?」另一個是「你怎樣幫助第一個分享的個案?」第一個問題,是邀請我用專業知識,轉化成一些普羅大眾能用的「練習」,去達到基模治療的目標。第二個問題,則邀請我分享在治療時做的事情。我當時沒在分享會裏形容基模治療是怎樣進行的,而集中於傳遞覺察是照顧自己的前設。基模治療之核心,是了解自己的重複人生軌跡,因此它不止適合嚴重心理困擾的人,也適合普羅大眾。由於我們兒時有些核心需要沒被滿足,因而建立了一些應付壓力/或藉以滿足這些需要的機制來填補,不過我們長大成人後,這些機制已經不合用,或者帶來了很大的反效果。
舉一個極簡化例子,如果我從小在家裏接收的訊息,是必須有成就才有價值,那麼我可能建立了超級努力追求成就的意志,或許很盡力爭取社會認定的成就,我可能偏重於工作,而不在乎玩樂或休息,沒為家人提供關愛與支援。如果想打破這個循環,我需要從心底感受到我是「夠好」的。而這個感受,很難只用「言語」來製造。此乃基模治療和盛行多年的認知行為治療最大的基本分別。基模治療是透過讓個案「感受」到他的核心需要能夠被滿足,因而感到不必過度追求那些表面需要,那個重複多年的圈圈便被打破。
基模治療非常重視「體驗式」治療,會用很多技巧,去達到「再撫育」的效果。至於「有什麼練習,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核心需要?」也許會帶領我未來寫第二本書。
吳崇欣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香港第一個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Photo credit: HKEJ
Commentaires